很多做爸爸妈妈的事业非常成功,但面对我们的孩子时却束手无策,感觉自己付出了不少爱,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报。
不久前,一对夫妻携带上小学6年级的儿子来找我。孩子的母亲生气地数落孩子的“劣迹”:上课说话、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沓、学习成绩降低—孩子则在旁边一声不吭。我让孩子给自己画张“自画像”,画好后,我发现画中的他没嘴巴,问其缘由,孩子说:“在家,我仅需耳朵,无需嘴巴。”孩子的母亲尴尬地承认:“在家,我是理所当然的教育者,极少听孩子说话。”
做爸爸妈妈的都爱我们的孩子,但常常不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不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因此,爸爸妈妈常常只重视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却不知孩子更需要爸爸妈妈提供精神上的支持,而倾听孩子的心声,正是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与孩子打造亲密关系的要紧方法。应该说,面对孩子的时候,爸爸妈妈的耳朵比嘴巴更要紧。
孩子在学校生活了一天,回到家里,快乐需要有人推荐,困惑需要请人解答,烦恼需要找人倾诉,愤怒需要向人宣泄,这个人是哪个呢?当然是孩子最亲近的父母。这时,只须爸爸妈妈认真地、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是要紧的,从而增强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倾听孩子的心声,还会使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信赖感愈加强,敢于向爸爸妈妈袒露我们的内心世界,让爸爸妈妈了解地知道他对事物的怎么看和感觉,为爸爸妈妈的引领和教育做了向导。
当孩子受了委屈,遇见挫折时,爸爸妈妈认真倾听,表达关爱之心,可以解决孩子心中积存的不快和紧张情绪,恢复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
可以说,倾听是打造和谐亲子关系的一个秘籍。但,要父母们把用嘴巴的习惯改为用耳朵,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倾听不是听见就好了,而是要天天抽出肯定的时间,放手手里的所有活儿,不看电视,不接电话,让这期间完全是孩子,充满爱心地与孩子在一块。对年幼的孩子,最好有身体的接触,拥抱或搂着孩子,与孩子的目光相接,表达爸爸妈妈内心的爱。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用表情或简单词汇如“嗯”、“后来呢”……表达你的关注和看重。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话,即便你觉得孩子所说的事情或看法是不对的,也不要随便地批评和评价,要鼓励孩子把话说完,在将来适合的机会再与孩子讨论这个话题。
请听听这个有关倾听的小故事:
有位母亲声带上长了结节,大夫强迫她禁声,至少10天不许说话。回到家,儿子放学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
假如平常听到儿子这么说,母亲必然会严厉地训斥他。但,这一次她没如此做,由于她不可以讲话。
气愤的儿子趴在妈妈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说:“母亲,今天老师叫大家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母亲依旧没说话,只不过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母亲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昵。谢谢你听我说这类事。”
因为禁声这个特殊缘由,这位妈妈领会到了“沉默”在亲子交流中的要紧意义。很多时候,孩子并无需爸爸妈妈的指导和教训,他们需要的是有人倾听他们的诉说,有人理解他们的感受。他们需要在受伤的时候、沮丧的时候、愤怒的时候或者开心的时候,有人能和他们一块分担或推荐。
事实上,亲子交流存在的不少问题,都是由于爸爸妈妈“说”得多、“听”得少。孩子想要探寻倾诉对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又遭到一番教育,甚至不能不承载爸爸妈妈的“语言垃圾”,这样这般,孩子如何想与爸爸妈妈交流?
倾听孩子诉说一次,与孩子的距离就会拉近很多。倾听也是一门艺术,第一步是停下来,在行动上、语言上、心理上都要停下来,把一段时间完全交给孩子;第二步是等一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听孩子说出全部事实,并表示对孩子说话的兴趣;第三步是让孩子自己来,爸爸妈妈尽可能少给孩子提出指导和建议,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孩子对发生的问题进行我们的剖析和判断。
亲子教育的一个原则是“关系大于教育”。其实,父母不必说不少的教育理念,更不必喋喋不休地告诉孩子如何做,不如何做,只须有好的关系就好。好的关系不是过度的亲密,而是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爸爸妈妈与孩子打造了这种关系,就会发现你期望孩子如何变,孩子就会如何变。而打造这种关系,倾听是必不可少的。
我将倾听的意义和办法告诉了那位6年级男生的爸爸妈妈亲,建议他们注意闭上我们的嘴巴,用好我们的耳朵,天天认真倾听孩子10分钟。一个月后,那位妈妈打来电话,说儿子有了可喜的变化。
期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从倾听开始吧!从目前开始,天天抽出肯定的时间听孩子说话,坚持下去,必然会有意料之外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