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分依恋就会致使过分依靠。不能离开爸爸妈妈、不能离开家的孩子长大后大多性格懦弱、乖僻。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低下,非常难适应角逐激烈的社会。
其实,孩子的成长就像竹笋脱掉了层层外衣成为竹子一样,需要一点点地摆脱对爸爸妈妈的依靠。爸爸妈妈要了解怎么样在适合的时候帮助孩子脱去爸爸妈妈保护层。假如孩子在两岁左右不可以顺利地从依靠期过渡到独立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依靠性人格。
美国的父母非常重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打造起自立自主之心,他们从小鼓励孩子做一些他想做的事。凯丽是如此帮助他儿子汤姆的:汤姆两岁时就了解主动地帮助觊丽整理桌子。
每当家里的客人看到他手中拿起一个盘子的时候,他们总会说:汤姆,小心,不要把它打碎了。在这种状况下,凯丽会对好心的客人说:没什么,汤姆会把它们整理好的。
好心的客人不了解,假如凯丽不允许儿子去碰那些盘子,可能凯丽会永远保住那些盘子,但一声不允许会在儿子的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或许会妨碍他某种能力的进步。
当汤姆尝试自己穿衣的时候,常常把衣服穿反,凯丽夫妇从来没嘲笑或责骂过他。凯丽不会让汤姆感觉自己无能,而是耐心地教他。
凯丽还鼓励汤姆自己整理房间,即便他的动作非常糟糕,凯丽也会夸奖他一番。房间整理得是不是整洁并无关紧要,对于汤姆来讲,他已经做了,这已足够了。
美国的父母从不娇纵孩子,不主动替孩子做事,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孩子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增强他们独立做事的能力。
对于这种孩子,父母的正确教养态度和办法应该是:
1、满足孩子基本的依靠需要,但不要完全支配、控制孩子
孩子对爸爸妈妈有依靠感,爸爸妈妈充分地关心、爱惜孩子并适合地给予他们满足是必要的,如此能使孩子在心理上有安全感。但爸爸妈妈绝对不要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和满足孩子的需要。既要对孩子提出与其年龄相适应的适当的需要。又要防止给孩子规定得太多、太死,更不要过分地挑剔孩子的行为使他左右为难。
2.鼓励孩子自己选择活动,对正当适当的要看重
爸爸妈妈要给孩子肯定的自由度,孩子能决定的事,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决定。对于孩子向大人提出的不正当不适当的需要,要作出准时、亲切的反应,不要模棱两可或暴力拒绝,更不要无原则地答应,要让孩子明确父母不支持是什么原因。对孩子表现出专的独立行为要一定、支持。
如此孩子就会慢慢从依靠向独立转化。
3、转移注意力
对不喜欢上婴幼儿园的孩子,父母可以早点把他们送去,不要立即离开,先和婴幼儿园老师、其他小朋友一块陪孩子做游戏。孩子非常快就被他喜欢的事物吸引了,父母这个时候再离开,孩子就不会哭闹了。长此以往,他们对母亲的依靠自然就衰退了。
4.培养好习惯
爸爸妈妈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两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但常会把事情办糟。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千万不要严厉批评,甚至自己去做而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要多鼓励他们,不然孩子容易产生失败感,将来会愈加依靠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