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教育  家庭  学习  教育资讯  幼教  家庭教育  初中  高中  小学  家庭教育帮 

把握格式,理清思路-----诗歌阅卷有感

   日期:2024-06-01     来源:www.myranke.com    浏览:775    
文章简介:一般鉴赏诗歌分如此几个步骤:整体阅读全诗,把握诗歌形象;抓住形象特点,探究意境,领会作者的感情品味;品味语言,揣摩炼字;剖析表达方法,界定艺术风格。但学生在考试中常常出现的一个紧急的问题是:并不是不理解诗歌的内容,而是思路不明确,不知怎么样...
一般鉴赏诗歌分如此几个步骤:整体阅读全诗,把握诗歌形象;抓住形象特点,探究意境,领会作者的感情品味;品味语言,揣摩炼字;剖析表达方法,界定艺术风格。但学生在考试中常常出现的一个紧急的问题是:并不是不理解诗歌的内容,而是思路不明确,不知怎么样下手答卷,以致导致答卷不准确,不全方位,卷面失分紧急。



所以我觉得,在平常训练中,应严格指导学生根据答卷格式答卷是一个要紧环节。只有重视答卷的格式,才会使答案愈加规范标准,使内容的表达愈加完整明确,同时重视格式的训练,也呈现了鉴赏诗歌思维的步骤,便于指导学生理解思路,使其思路愈加严密愈加准确。



在高考考试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的需要表达如下: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方法。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依据此项需要,可把握诗歌鉴赏题大致化分为如此的三大类:



一,考查诗歌语言的题型。如诗的炼字、平仄、音韵、格律、繁简、用典等问题。而炼字是常常考查的重点。



二,考查表达方法的题型。常常涉及到五个方面,如表达方法、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办法等。其中表现手法和修辞办法是考查的重点。



三,考查诗歌的形象,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题型。.形象涉及到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境与作者在这类形象中流露的情感态度看法等内容。



下面则依据这三类题型中典型现象谈谈答卷格式的问题。一,炼字。这种题型考查的是依据上下语境剖析此字用的妙处,妙在哪儿,从何体现?我觉得应从以下三步来解答。



第一步,字的基本意义是什么?这是理解语言的基础,没对基本意义的理解,便不可以从字面上理解诗句的确切内容,这也是辨析此字在诗句中特殊使用方法的参照。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剖析出它的不一般之处来。如《过香居寺》对诗眼“咽”和“冷”的考查。“咽”的基本意义是“声音受阻而低沉”。.由词义可推知,泉水发出声音是由于岩石的阻拦,从而得知这是一个倒装句,应为“危石咽泉声”这个“咽”字是用了使动使用方法。因为危石耸立,使流水阻塞而发出像人痛苦呜咽之声。



这便进入了思维活动的第二步,品味字词在本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语法性能出了什么事变化,字词产生了什么新的意义。这个“咽”字因为运用了使动使用方法,就写出了泉水流动的艰难形态,同时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人的哭泣哽咽之声描摹流水之声,打造了一种凄凉冷静的环境。



下面则进入了思维活动的第三步,剖析字词在表义方面的修辞用途和成效。所有手法或方法的最后目的都是为了主题的需要服务的。评价方法的优劣也就是要看它是不是能突出主题。



所以在谈到用途和成效时,就要从诗歌整体上去考虑与主题联系起来,作者就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或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因为诗中写到了云峰、古木、青松,这就描摹出了云居寺处于一个云雾笼罩古木苍翠的环境,写出了它的环境的荒僻、幽深。又通过泉水的呜咽之声以动衬静,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那样,作者为何要写一个这样清幽安静的环境呢?



从“安禅制毒龙”可以看出,作者已皈依佛门,想用佛家思想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望。由此可知,作者借景色的清幽写出了人内心的安宁和淡淡的安静。这就使人联想到作者晚年信佛,皈归佛门的身世,所以用“幽静”和“孤寂”最能概括出此时的情景和内心的心情。所以字词的表达成效要面向全诗并与主题的需要联系起来。



同样”冷”字的剖析也是这样,“冷”本身是一个形容词,而日光是暧色的,又怎能使青松变冷呢?由此推导出“冷”产生是什么原因青松,因为林木的苍翠幽静,即便是有日光照射,仍然感觉阴冷。据此,推导出句式应是“青松冷日色”,“冷”字运用了使动使用方法,是林木的“青”的冷色与幽深使人产生阴冷之感,同时由下文的“薄暮”可以看出,这是傍晚的景色,夕阳昏黄的余辉涂抹在幽深的林木之上,怎不使人产生冷意,突出了林木的幽深和空寂。所以在答卷中要严格遵循思维活动的过程,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是体现答卷准确全方位的有效办法。过香居寺王 维不知香居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什么地方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总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觉得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什么字?为何?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诗山中的流泉因为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幽暗,好像看上去阴冷。“咽”“冷”两个字绘声绘色、精彩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二类题型:表达方法的考查。任何一种表达方法,都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剖析。其方法特点有哪些,如何运用的和其效果如何。表达方法的特征只不过区别到底用了什么手法。如何运用的,则是他们法运用的剖析理解,体现了读者对手法的认识。效果如何,是对其办法优势的评价。任何一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效果,如象征手法则起到化抽象为具体,使主题表达更含蓄委婉,意境深远。拟人的修辞手法,则起到把物人格化有哪些用途,便于情感抒发等。但不可以太笼统,必须要结合诗歌的具体的内容去陈述,甚至用描述的办法来表达,使之愈加生动愈加具体。所以做如此题的答案时,也应分三个部分:



(1)准确把握诗歌运用了哪种表达方法。

(2)结合诗歌的具体的内容加以讲解和描述。

(3)点明这种办法对表现诗歌思想感情意境有哪些用途。



下面以具体的例题为例进行剖析说明。春行即兴李 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题干:古人在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05年全国高考考试考试试题)



题干已基本点明了写作办法,只从景和情的角度来剖析,不需要再考虑其它写作办法。在答卷时,可以把原题化分为如下几个问题:诗中到底写了什么景和情,景的特点有哪些,又抒发了什么情,如何抒情的。



通看全篇,描写的内容都是景物,没直接的议论抒情,所以写作手法可以确定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完成了第一步。



那样第二步则剖析描写了什么景物,景物特点有哪些?由题目来看,“春行即兴”自然写得是春季景象,诗中则描写了树、花、鸟、流水等景物。景物的特点有哪些?“芳草萋萋”向来是凄凉之景的写照,“花自落”,“鸟空啼”描写的是鲜花灿烂鸟鸣婉转却无人赏析,不禁使人对这美好春光白白流逝产生婉惜之情。



由此看来本诗抒发的是一种伤春、惜春之情。但这类情全是通过景色的描写表现出来的,没一字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这真是不留一字而尽得风流。所以作者运用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是为了使诗歌情感表达愈加含蓄委婉富有韵味。所以总结出来答案可以从这三步去答。



(1)陈述诗中都描写了什么景。

(2)表述作者抒发了什么情。

(3)点明情和景的关系是什么(即写作手法)与手法的表达用途。(答案:第一问:对偶修辞办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第二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是一句一景,且每一个画面均有特点。但诗又不是纯粹的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与“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3、剖析诗歌的形象及思想情感“诗言志”表述了诗歌的功能,但“志”的表达总是是借用塑造形象来间接表现的,是含蓄的。所以诗歌中的形象具备隐喻性。因此在剖析诗歌时,要透过字的表面意思挖掘出诗歌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事物的态度,只有如此才能算真的的了解了诗歌,所以在剖析形象时,也要分两步:



一,诗歌表面塑造了什么形象,具备什么特征。这是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二,这类意象渗透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这是深层意义上的把握。



所以为了表现出这两步思维过程,在评价诗歌形象时,可以运用如此的句式结构来展示。“通过……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等)”。



下面以《瀑布》这首诗歌为例来进行说明。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简要剖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04全国统一模拟考试)



观看题目便可得知这是一首咏物诗,此类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那样这瀑布形象的特点有哪些呢?



诗歌通过“不辞劳”写出了瀑布形成的艰难曲折不平凡的历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人格形象。“出处高”写出了气象高远,富有人的凌云壮志,与后文“终归大海”相呼应。

一个“留”字,写出了山泉在岩壑中奔流,遇见重重阻挠,好像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从而反衬出瀑布不安于满足,发展进取的精神。

“终归”与“岂能”响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与“出处高”呼应,写出瀑布化为这滚滚波涛流向大海的最后宿愿。



通过上述描写就塑造了一个冲决所有,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但这只不过字面上的感性认识,要真的的理解诗歌仅停留在此处还是不能的,还要深入剖析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哪种情感。从而得出诗人借此瀑布形象抒发的是不甘寂寞有所作为的情怀。



其实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唐宣宗为避武宗之祸而遁迹为僧之时所作,暗示了其心中的远大志向。(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成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停手的志士的化身。)
 
标签: 教员分享
打赏
 
更多>相关推荐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